上一页|1|
/1页

主题:时隔30年 土地问题再次成为重要政策目标

发表于2008-10-10
 家住淮河岸边年近七旬的严俊昌对9日开幕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充满了期待:“希望中央在土地问题上能有政策性的突破。”这位30年前冒着“杀头、坐牢”风险,率先推动包产到户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30年来的演变。

新华社报道,严俊昌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这次革命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践证明,在30年后的今天,农村要想迈向现代化,土地制度必须有新的突破。

就在一个多星期前,亲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严俊昌等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当时紧挨胡锦涛而坐的严俊昌回忆说,总书记明确告诉大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最高领导人有关“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表态,打破了外界有关“中国进行土地私有化”的猜测。而计划为期四天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将从政策层面开启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见稿。

新中国建政伊始首先在农村进行土改,将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做到“耕者有其田”。此后不久,国家又把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各地成立人民公社搞合作经营,农民吃集体“大锅饭”。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推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户,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逐渐脱贫并开始致富。

然而,正如严俊昌所说,农民单打独干,一亩地产量再高到底种不出“金子”。在小岗村,一棵树、一段田埂都彻底分到农户,土地过于分散、地块过于狭小。

 

专家指出,现有的土地承包制日益暴露出一些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把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户,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影响了农民对土地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