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坚持“限购”不放松 房地产发展要端正态度,搞清楚目标

发表于2011-11-29
房价调控19个月,“限购令”泰山压顶,楼市只涨不跌的神话最终在今年的“金九银十”画上了句号。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首次全面下跌。而与此相对应,开发商叫苦不迭,“砸盘”事件各地开花,房子仍然卖不出去。是“限购”破坏了市场,还是“限购”还没有到位?一边是大量的空置房,一边是成千上万的“城市移民”;一边是投资,一边是刚性需求,我们的房地产发展真的健康吗?“限购”真的矫枉过正了吗?
发表于2011-11-29
今天的房地产相对高价在世界少有,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我国这些年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房价高企不仅没有止住,反而越来越高。自从“限购”政策出台后,房价的上升得到了遏制,但是社会上的舆论,又此起彼伏,有的认为这会影响经济发展,有的认为这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地产商担心自己利益受损,而希望中央再次改变限购,放开房地产发展。
发表于2011-11-29
房子是为谁建的?
既不能为发展房地产而发展房地产,也不能为求经济总量增加而发展房地产,更不能为抬高地价给地方政府增加税收和造形象工程而发展房地产。房地产主要应为居住而建,为百姓安居而建,世界各国都是这样。
发表于2011-11-29
居民2~3年收入可买一套不错的住房,这是很多国家可以做到的。而我们需工作十几年、几十年,都买不到一个窝。如此情况,怎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怎能保社会安定?怎能造社会和谐?
发表于2011-11-29
在城市里过农民生活是什么生活?

进城的人没有房住,就不能在城市落户,就只能在城市过着农民的生活。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大力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

我们现在讲城市化已过46%,是这样吗?不是。据去年教育改革时的统计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的子女占80%。由此可见城市化率是虚假的,经济学家将其称为“伪城市化”。城市化推不动,造成农村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缺乏家庭温暖和应有教育。还造成农村很多老人无人照顾,也造成农村很多住房空巢。

发表于2011-11-29
在国外有一种“亲情移民”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例如澳大利亚,中国的年轻人移入后,若父母还在中国,无人照顾,便可以进行“亲情移民”,对这样的移民不仅办手续比较顺畅,而且在安排社保和住房方面都给予特殊保障。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城乡之间移民呢?主要原因还是大批的农民进城工作后,没有稳定的住房,不要说接儿女、父母入城了,就连其自身也难有一个像样的安居之所。农民工除了一部分住在建筑工地外,要么住在城乡接合部的农民提供的房子里,要么就在城市中住地下室。为什么有些房主把一间房隔成好几间出租,就是因为这些入城的农民工或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租不起房。
发表于2011-11-29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保姆,当时是一个姑娘,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现在孩子都20来岁了,但仍然住在城乡接合部,不仅每天要跑很远的路到城市中来上班,而且迄今居住面积之小、居住条件之差,让人为之心寒。当农民工近30年,还不能在城里安居。
发表于2011-11-29
一些大城市这几十年来占地还少吗?国家对这些城市的投入还低吗?这些城市的财政真的困难吗?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承担城市化的任务,不能让为这些城市工作几十年并作出贡献的农民兄弟姐妹在此安居呢?
因此,必须使房地产与城市化相适应。只有降低房价,才能降低房租,只有价格下来了,农村入城的兄弟姐妹才能安居,才能使他们与子女共同生活,才能与父母团聚。这不仅是人之常情的需要,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尽的人道主义责任。
发表于2011-11-29
“限购”仍宽松,决不能放松

由此,我们必须端正认识,要看到大力发展保障房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一旦通过价格杠杆把住房的刚性需求调动起来,房屋需求量就会大大增加,如此只会促进钢铁、水泥等诸多建材的大发展。因此,不用担心降价房地产会影响经济发展。如果说刚性需求仍没有得以调动,只能说明保障房还供应不足,住房价格还降得不够。

发表于2011-11-29
必须限购,并坚持到底,不能把住房当投资品炒卖。几年前笔者就提出学习韩国“一户一宅”,用税收调节住房。中国人多地少,应该学习韩国的“一户一宅”,现在我们的“限购”是一户两宅,是比较宽松的,绝不能再进行放松和回弹。一定要通过限购,彻底把房价降下来。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